我收到一封信,一位年輕人考研落榜,工作也沒有找到,一時間很愁很壓抑。特別是看到同學們陸續找到工作,心中的傷口又被撕開一道口子。他在信中說,由于自己是成教應屆畢業生,比起普通本科生似乎更難找工作。雖然自認為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差多少,但往往在一次次求職時,還未遞出材料就被招聘公示唬住了。公示往往要求必須是應屆本科、全日制本科等。他在信中說:“我覺得社會很不公平。這些語言像刺刀般扎到我的神經里,夜夜都睡不好覺……”
大學生就業難,近來已成話題,也發布了許多觀點。有歸因于前幾年的盲目擴招,有歸因于現今大學生動手能力不強,更有一些人直指中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
但這樣的反思與討論對于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未免奢侈,他們最實際最迫切的需要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同時在報酬上與多年學業投資回報相當的工作。
我認識一位今年夏天才畢業的研究生,他和他的一伙兒同學自去年下半年,也就是研究生的最后一個學年一直四處投資料,不停地到各個公司面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同學找到正式工作。這位年輕人算幸運的,憑借在京的親戚關系,有了一個打零工的機會,雖然與當初的求職理想相距甚遠,但他格外珍惜,干得很努力。畢竟走出校門后的生計有了著落,不至于再讓農村種地的父母著急。
人們總說,一個人獲得成功通常要靠兩個條件:素質和機緣。而相對于素質,機緣似乎更重要。還有一種說法,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對后一種說法,我是不大以為然的。
現今的社會,機緣對人并不平等。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村孩子和一個生活富裕的城市孩子,首先受教育的機會就談不上平等;成長環境的迥然有別,又使他們成年后的眼界大不相同;即使兩個孩子都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畢業后的社會背景與就業資源仍是不平等的。同在北京求職,招聘單位對有無城市戶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即使通過努力找到了同樣的工作,在北京有父母照料和獨自漂泊創業又是兩種境遇。
因此說,公平與平等只是大眾追求的一個理想或夢想。
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已發生無法想象的變化。一個人剛剛走上社會,應當對自己面對的現狀和考驗有客觀正確的認識。我想,承認社會存在著不公平,同時又相信通過奮斗和努力能夠達到相對的公平,是一個勇敢的年輕人應當有的冷靜。假若一個人由于先天的原因處于機會與資源的某種劣勢,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對,才是可能走上成功之路的態度。
我曾去過一些招聘現場,看過那里人潮涌動的景象。
除開通過某些關系已得到了工作安排的少數人,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現場招聘對于大多數人的機會相對均等。求職者與招聘單位沒有“后門”關系,遞材料、自我介紹、面試等,基本上一視同仁。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利益,決定了招聘方肯定要盡可能招收到最優秀的年輕人。那么,在這樣一個相對平等的機緣面前,敢不敢于大膽推銷和張揚自己的優勢和個性,能否把握住機會,就看你有沒有好的素質,有沒有充足的準備。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似乎是個老套,年輕人已聽得太多。
但這個“老套”卻正是無數成功者的人生經驗。
每一個有成就的人都一定經歷過別人看不到的艱辛,也有過別人無法知曉的挫折。輝煌的人生舞臺誰都喜歡,寬松的工作環境會讓人更快地成長。但任何好事都不會從天而降,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臺階地營造。每個走出校門的年輕人都可能懷揣著夢想,然而,實現人生夢想的過程往往非常實際,非常瑣碎。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勇氣和韌性。 |